张全兴院士寄语新时代青年“艰苦奋斗、拼搏创新”
张全兴院士寄语新时代青年“艰苦奋斗、拼搏创新”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2月9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全兴做客“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全面小康、奋斗有我”专题报告会,以“艰苦奋斗、拼搏创新”为主题,回顾了在南京大学创新创业的历程。本次报告会由南京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环境学院党委、新生学院党委、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承办,旨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鼓舞当代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发有为、贡献力量。
报告现场(刘凌云 摄影)
张全兴是环境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专家、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国内开创了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4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381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5项和美、日、英等国专利14项,荣获国家科技奖4项和省部级奖16项,为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质安全和众多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绿水青山的卫士”。
张全兴院士作专题报告(刘凌云 摄影)
引领南大环境学科发展:从“伽利略时代的实验室”到学科高地
获批筹建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学科评估列入全国A层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2和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14……近年来,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当张全兴于1993年来到南京大学任教、负责筹建环境工程专业时,一切尚处于近乎白手起家的境地。当时,教学与科研用房十分紧张,系领导腾出40平米的办公室,张全兴从自己的积蓄里掏出两万元,搭建了通风柜、实验桌,购置了几件简单的实验仪器,改建成基本可用的实验室。
从这间仿若“伽利略时代的实验室”出发,张全兴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埋头苦干。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工程现场,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事业是干出来的、路是走出来的;要少说空话、套话和大话;要实干、苦干和‘撸起袖子加油干’。”张全兴认为,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对于做大事尤为可贵,只有力求卓越、不断钻研,才能取得“真经”。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拼搏创新,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从创业走向发展,逐步迈向攀峰阶段,实现了学科齐全、理工文(管)学科均衡协调融合发展,形成了院士、长江/杰青、四青等完备人才梯队队伍,近20年获国家奖数目名列环境类全国高校前列,并在多项国际奖项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潜心污染治理研究:开发树脂吸附技术从废水里“捞金”
水污染是大多数人避之不及的难题,而在张全兴看来,污水之中也大有文章。他以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将大孔树脂吸附技术率先引入环境工程领域,开发出了具有原创性的“树脂吸附”技术,开展有机化工废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领域研究。这种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成分有效地分离和吸附出来并进行资源化回收,不仅水得到了净化,同时废水中原来的有害物质变为有用的原料进行循环利用,实现了从废水里“捞金”。“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研究”项目和“水溶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新技术”项目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由张全兴主持创建的“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
张全兴与树脂吸附技术的结缘背后有一段“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起初,为了提高树脂吸附分离青霉素和核黄素的选择性和效率,张全兴致力于改造树脂的结构与合成方法。期间,他敏捷地利用副反应合成了超高交联树脂,这种高分子吸附剂可通过血液灌流有效吸附人体血液中的苯巴比妥类安眠药毒素,在医学领域抢救安眠药中毒病人卓有成效。张全兴深受启发,并产生了新的疑问:能不能将这项技术运用在废水处理上?经过无数次实验,他开辟出树脂吸附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反结果’也是结果,更不见得是‘坏结果’,要看它能不能为我所用。”张全兴勉励新一代科研人员,必须扎根实验室一线,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寻找与捕捉灵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让每一次的实验结果都能有所收获。
践行党员使命担当:走向山川湖泊,护卫绿水青山
1958年8月13日,担任南开大学化学系系办工厂离子交换树脂生产车间主任的张全兴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当晚,激动不已的张全兴提笔写下了入党申请书,立志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多年来,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动践行党员使命担当,为环保事业、科研事业、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张全兴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环保实践工作中,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给无锡带来供水危机,一度对市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张全兴在太湖边建立了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水专项任务,选择贡湖湾小溪港2.3平方公里小流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圆满实现了“湖水清、生物多、景观美”的建设目标。淮河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淮河水专项项目实施极具挑战性,张全兴及其团队主动请缨、力担重任,建成示范工程84项和推广工程300余项,淮河干支流断面的COD和氨氮等指标大幅下降,恢复水生物种达70余种,示范河段重现了“水清岸绿、鸟鸣鱼戏、人水和谐”的优美景观。2019年,南京大学牵头组建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通过有机毒物污染控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这一平台,贯通“科研-成果-应用-产业化”的全过程技术创新链。张全兴希望以此为契机为长江大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治理环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有待于年轻老师和年轻学生们继续努力。”面对目前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张全兴保持着严谨审慎的态度。他认为,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国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污染,因此要培养更多、更好的年轻科技人才,尤其要培养好领军人才和接班人。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要求每位学生都有独立开展一个完整项目的经历,做到既能搞科研,又会搞工程。
张全兴以“好时代、好政策,好学校、好团队,好母校、好导师,好家庭、好爱人,好领导、好社会”总结了自己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原因。他希望年轻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钱学森先生等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树立理想、明确目标,艰苦奋斗、拼搏创新,淡泊名利、坚守一线,团结和谐,奉献人生。
南京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凌元元主持报告会。南京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党委宣传部、环境学院、新生学院、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等单位负责人,校关工委、学院关工委部分委员,以及2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报告会。
内容来源:南京大学